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176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應用穿戴裝置輔助量化軍事人員身體活動量之研究(2023) 蔡偉奇; Tsai, Wei-Chi全球軍事人員體重超重愈益嚴重,近年台灣軍人身體質量指數(BMI)逐年攀升,異常人數已超過萬人,在軍事訓練執行中存有極高的傷害風險。透過穿戴式裝置輔助量化身體活動量強度(運動負荷Player Load, PL),同時達成BMI改善,降低因異常所衍生國安危機。目的:應用穿戴裝置結合慣性感測器(IMU)與光體積變化描記器 (Photoplethysmography, PPG)系統,量化不同BMI軍人其身體活動量之差異,由監控操作身體活動量強度負荷改善軍人BMI,提供未來制定國軍訓練處方之依據。方法:受測者均進行身體組成(InBody 270)和運動表現(體能三項測驗:伏地挺身、仰臥起坐及3000公尺跑步) 前、後檢測,實驗期間皆配戴使用多功能智慧穿戴裝置,實施心率和身體活動量強度(PL)監測與介入。第一階段實驗,招募62位軍人,BMI正常30位(18.5 kg/m2 ≤ BMI<28 kg/m2)與過重32位(BMI ≥ 28 kg/m2)兩組,進行四週監測實驗組與對照組其身體活動量強度的差異,將結果作為實驗二身體活動量強度之操作基準。第二階段實驗,操作、監控身體活動量強度改善軍事人員之BMI,招募60位軍人(BMI ≥ 28kg/m2),隨機分實驗組(控制每日身體活動量)與對照組(不控制身體活動量)各30位。結果:本研究結果,第一階段,InBody 細項指數與身體活動量強度具有顯著差異。第二階段,經過四週監測和身體活動量強度介入,InBody細項指數與國軍體能三項表現,具有顯著差異。結論:運用IMU與PPG系統即時監控身體活動量強度,有效量化不同BMI軍人每日身體活動量強度之差異。經由身體活動量訓練處方介入與監控平台管理,有效改善國軍人員身體質量指數。Item 台灣老年人幸福感和肥胖風險之間的關係(2023) 林琦方; LIN, Chi-Fang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台灣老年族群自我評估的健康狀況與肥胖狀況之間的關係,特別聚焦於研究BMI超過24kg/m2過重及肥胖之老年族群幸福感與肥胖風險之間的關聯。使用體育署之國民體適能檢測的資料庫進行橫斷面研究,該調查是對台灣人口的全國代表性調查。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間為數據收集之階段,共有20,295名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最終被納入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在老年男性族群中可以看出幸福感與過重風險呈正相關,而在其他族群中未發現幸福感與肥胖風險呈顯著相關。此研究指出在評估BMI超過24 kg/m2老年男性的肥胖風險時,考慮幸福感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且突顯身體組成與心理健康對此關係的潛在影響。未來,應進一步探討台灣老年人自我評估之健康狀況及肥胖狀態間的因果關係,透過長期研究來調查可能會對此種關係的調節因素產生影響,以獲得更深入的了解。Item 退役菁英運動員職涯軌跡與發展之研究(2023) 陳怡安; Chen, Yi-An運動員生涯發展與轉換是學者長期關注的理論和實務問題,運動員生活有其特殊性,必須長期投入於高強度運動訓練和競賽中,因此退役後的職涯轉換、與生涯適應都與運動員一生之生涯進程密不可分。本研究之目的以生涯建構理論為基礎,探究台灣退役菁英運動員的生涯主題、生涯適應與職業幸福感的現況,進一步了解退役菁英運動員生涯軌跡與發展的核心與其建構之生涯適應模式。本研究為混合研究,研究一採量化研究,對象為代表我國參加過亞運或奧運之退役運動員,透過滾雪球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工具包括退役菁英運動員背景資料問卷,以及生涯適應、知覺就業力及職業幸福感量表,以描述性統計、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與多元階層迴歸分析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研究二為質性分析,對象為五位退役菁英運動員,以半結構方式進行深度訪談,並經開放式及生涯適應質性描述編碼進行主題歸納與演繹。結果發現(1)退役菁英運動員大多具有高學歷並從事教練教職。(2)退役菁英運動員之生涯適應、知覺就業力與職業幸福感呈顯著正相關;且生涯適應、知覺就業力對職業幸福感具顯著解釋力。(3) 退役菁英運動員人生主題為 S.H.I.R.T「修得」,即「滿意的生活」、「全人方式成長」、「我的人生我決定」、「生涯進行式」及「感恩的心」,五大主題。(4)退役菁英運動員建構之生涯適應模型展現其生涯適態度、信念、能力及其所面對之環境,不斷相互遞迴建構而成。建議運動員在其養成階段即開始多元學習與發展,加強生涯適應之能力,特別在「生涯關注」構念上,可依需求進行針對性之輔導與介入,以期使運動員在面臨退役及生涯轉換時,具備應對挑戰的能力,進而擁有幸福感。Item 長期性高強度間歇性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衝突控制的影響: 事件關聯電位與訊號源分析研究(2023) 蔡侑蓉; Tsai, Yu-Jung研究目的探討長期性高強度間歇性運動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衝突控制能力的影響。本研究有兩個研究目的,第一、ADHD兒童是否在衝突控制反應上與正常兒童不一樣;第二、長期性高強度間歇性運動是否能改善ADHD兒童衝突控制能力。第一個研究方法: 總共有105位兒童,其中61位ADHD兒童;44位是年齡相同的正常兒童。所有兒童都會進行叫色測驗並同時收集腦波訊號。作業情境將分為底下四種: iC, iI, cC, cI。依變項包含反應時間(RT)、反應正確率(RA)、事件關聯電位(N2與P3)。結果顯示ADHD兒童反應時間有前試作測驗的情境效果,且整體的反應正確率比正常兒童低。此外,ADHD兒童有較小的P3振福。而進一步分析P3訊號源,ADHD兒童在前額葉有較大的活化狀態。這些研究說明ADHD兒童較容易受到前一個試作測驗情境的影響,特別是在高衝突的情境下。第二個研究方法: 61位ADHD兒童隨機分派至運動組或是主動控制組。運動介入為期每周兩次每次90分鐘,總共五週運動介入。運動組從事高強度間歇性運動,而主動控制組從事瑜珈與伸展運動。結果顯示經過五週的運動後,運動組在前試作情境的效果有較大反應正確的差值,也就是在前試作的一致情境的正確率顯著提升所導致較大的差異。此外,運動組比主動控制組有較好的動作能力。這些研究表示高強度間歇性運動能夠對前試作情境的能力有改善的效果同時提升動作能力。Item 中國大陸雙減政策對學校體育發展之個案研究(2023) 劉嘉致; LIU, Jia-Zhi2021 年 7 月,中國大陸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政策),旨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本研究通過文獻分析法瞭解中國大陸學校體育發展、雙減政策與學校體育的關係及大陸學校體育在雙減下的因應,透過訪談法探討政策下福建省厦门市個案初中學校體育的推展情形。研究發現,雙減下學校體育重視程度提高,個案學校從課內教學、課後體育、組織實施層面推展,課內層面增設體育課、豐富校本課程、引入科技手段輔助教學;課後層面開設服務社團、推動運動競賽「常賽制」;組織改善學校場地設施設備、實施定期督導。研究發現,個案學校體育推展中,教師能力成長與發展有待規劃;體育教師教學任務增加,補貼和獎勵制度有完善空間;學校學生參與學校體育的完整評價機制有待完善;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有待提升;「家、校、社」連結有待進一步加強。研究者建議,未來有關部門應持續引進體育人才並開展在職體育教師進修,健全體育教師績效獎勵制度,持續加大經費投入保障學校體育推展;學校應確立和把握學校體育育人理念,提升學生體質健康,協調家庭、校園與社會聯動,健全學校體育評價體系;體育教師要創新體育教學方法,豐富體育活動內容形式,提高自我認識與職業素養,因材施教並建立科學評價。通過各方努力,推進學校體育在雙減政策下提質增效。Item 阻力運動在不同月經週期對於食慾及食物偏好之影響(2023) 余姵璇; Yu, Pei-Hsuan背景:運動訓練藉由能量赤字與抑制食慾,以作為有效管理體重的策略。近期研究顯示女性有氧運動抑制食慾的效果在月經黃體中期減弱。然而尚無研究針對月經週期的不同階段,進行阻力運動對食慾的影響。目的:本研究探討單次阻力運動,在月經週期的不同階段對於食慾、食物偏好與實際能量攝取之影響。方法: 11 名經期規律的健康女性 (年齡22.6 ± 1.3歲),依平衡次序法執行四次試驗:濾泡早期運動 (Exercise Follicular phase, EF);黃體中期運動 (Exercise Luteal phase, EL);濾泡早期休息 (Control Follicular phase, CF);黃體中期休息 (Control Luteal phase, CL)。阻力運動以70% 1 RM強度,執行三組七下,動作依序為:槓鈴深蹲、槓鈴臥推與六角槓硬舉。並於空腹、介入前、後立即、後30分鐘、後60分鐘與後90分鐘等六時間點測量受試者之主觀食慾、食物偏好、乳酸、雌二醇、黃體素、皮質醇,隨後午餐提供自由進食 (ad libitum),以及記錄三日飲食以評估實際能量攝取。使用里茲食物偏好問卷評估運動後30分鐘與午餐進食前後之食物偏好。所得數據將以混合線性模型 (linear-mixed model) 進行分析。結果:乳酸於介入後立即與介入後30分鐘,運動試驗顯著高於休息試驗 (p< 0.05),且 EF於介入後立即顯著高於 EL (p = 0.019)。雌二醇之時間點變化量,EL 顯著高於 CL (p = 0.004)。黃體素之時間點變化量於介入後立即,EL 顯著高於 CL 與 EF (p < 0.05);於介入後30分鐘與介入後90分鐘,EL 顯著高於 EF (p < 0.05)。整體主觀食慾感受於介入後立即與介入後30分鐘,EF 顯著低於 CF (p < 0.05),且 EL 於介入後立即也有低於 CF 的趨勢。里茲食物偏好與午餐後自由進食在各介入間沒有顯著差異 (p > 0.05)。實際能量攝取,CL 顯著高於 CF 與 EL (p < 0.05)。結論:經期規律的健康女性於濾泡早期與黃體中期進行阻力運動都會產生較高的乳酸濃度,並造成抑制主觀食慾的效果。於黃體中期進行阻力運動後,觀察到所產生乳酸濃度比濾泡早期低,推測與雌性激素降低糖解代謝有關。在實際能量攝取上,女性於黃體中期進行阻力運動有更大的進食量抑制效果。Item 有無力竭之阻力運動對於健康年輕男性的食慾及食物偏好影響(2023) 郭伊芹; Kuo, Yee-Chin背景:過去研究顯示,運動結合適當的飲食有助於預防肥胖及體重控制。運動除了可以達到能量消耗的效果外,還可能通過暫時性的食慾抑制作用,進而減少能量攝入。過往研究多著重於有氧運動或高強度間歇運動所產生的食慾調節反應,且發現當有氧運動達到一定強度與足夠持續時間會產生暫時性食慾抑制的效果。然而,目前阻力運動對於食慾調控的文獻甚少,且因阻力運動處方設計的多樣性,導致結果較不一致。目的:本研究欲探討在相同負荷強度及組間休息下,進行自主力竭與固定次數的阻力運動對健康年輕男性食慾及食物偏好的影響。方法:18位年輕健康男性 (年齡20-30歲),進行三次隨機交叉試驗:(1) 力竭 (Repetition to Failure, F);(2) 無力竭 (Non-Repetition to Failure, NF); (3) 控制試驗 (Control condition, C)。阻力運動以自由重量 (free weight) 執行,執行動作次序為:槓鈴深蹲 (barbell squat)、槓鈴臥推 (bench press) 與六角槓硬舉 (hex bar deadlift)。運動強度為70% 1 RM (one-repetition maximum),每項動作各執行三組,F試驗每組執行至力竭;NF試驗每組執行七下;C試驗靜坐休息。並於介入前、後立即、後30分鐘、後60分鐘與後90分鐘等五時間點測量受試者之主觀食慾、乳酸及飢餓素。隨後午餐提供隨意進食 (ad libitum),以評估能量攝取。使用里茲食物偏好問卷評估運動後30分鐘與午餐進食前後之食物偏好。紀錄實驗前一天、實驗當天和實驗後一天的能量攝取量。所得數據將以混合線性模型 (linear-mixed model) 進行分析。結果:主觀食慾感受於運動後立即,F顯著低於NF及CON (p< 0.001),且NF也顯著低於CON (p = 0.031)。飢餓素於運動後立即至運動後90分鐘,F顯著低於NF及CON (p < 0.05)。乳酸於運動後立即、運動後30分鐘、60分鐘,F顯著高於NF及CON (p < 0.001),且NF於運動後立即及運動後30分鐘顯著高於CON (p < 0.05)。 F對高脂肪食物偏好顯著低於NF及CON (p < 0.05)。F對甜味食物偏好顯著高於CON (p < 0.05)。能量攝取在三組間則無顯著差異 (p > 0.05)。結論:本研究發現阻力運動會暫時性地抑制整體主觀食慾,並降低飢餓素水平。此效應因力竭而更加顯著,並與較高的血乳酸濃度和總訓練量相關。在食物偏好的影響上,力竭性阻力運動顯著減少對於高脂肪食物的偏好,且增加對甜味的偏好。然而,阻力運動並不會對能量攝取產生影響。未來還需進一步探討這種阻力運動處方對於食慾、食物偏好和能量攝取間的潛在機制以及長期影響。Item 雙語體育課中的課室生態(2023) 林佳煌; Lin, Chia-Huang本研究旨在探討雙語體育教師之課室生態歷程,以及雙語體育課在教學、管理及學生社會任務系統之動態歷程及互動情形。方法:採非參與式觀察進入某國中雙語體育教學現場,觀課的過程中進行攝影及撰寫觀課日誌,並以體育教師教學行為系統觀察工具 (ORRPETB) 及教師語言使用期程記錄工具分析該教師之教學行為及語言使用狀況,觀課結束後則對授課教師及12位學生進行訪談,透過不同來源的資料相互佐證與詮釋來描繪雙語體育課中的課室生態。結果:1.教師配合學生的技能準備度及理解狀況規劃第二語言的使用及給予任務,並透過多種策略確保任務指令被有效傳遞。2.制定學科及語言的例行公事有效降低師生的認知負荷並提升學習成效,且學習任務涉及賞罰利弊有較高的課堂參與度。3.教師透過示範行為及技能回饋行為幫助學生進行第二語言的學習,同時降低任務指令的模糊性。4.教師設計符合學生興趣、需求與能力並兼備自我權力負責的學習任務來提升任務參與度,並適時展現幽默感來塑造良好的學習氛圍。5.教學任務系統之良窳會直接影響學生社會任務系統的活躍度,教師透過管理任務系統維持課堂任務的進行,在教學任務系統與學生達成共識也能降低學生社會任務系統的活躍度。建議:建議雙語體育教師應考量學生的興趣與能力進行雙語體育課程的規劃,制定課堂程序可減輕教師的備課壓力並促進更高層次的技能習得。建議未來相關研究可針對教師的第二語言使用內容做更深入的分析,藉以暸解語言在體育課室當中的使用情形。Item 中華職棒球迷對外籍球員之消費者歧視分析(2023) 陳柏翰; Chen, Po-Han本研究旨在探討中華職棒球迷對外籍球員之消費者歧視現象,並比較不同人口背景群體間之消費者歧視情況是否存在差異。本研究以Wang等人所建構之中華職棒球迷消費者歧視量表,並加入球迷人口統計變項作為研究工具,於2022年9月初至10月底,以及2023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前往中華職棒大聯盟各隊主場包含臺北市立天母棒球場、新北市立新莊棒球場、樂天桃園棒球場以及臺南市立棒球場,針對18歲以上之中華職棒球迷進行問卷發放。總計回收1583份有效問卷,經敘述統計、線性多元迴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資料處理後,結果發現:一、中華職棒球迷之人口組成以男性居多、年齡集中於40歲以下、教育程度以大專為主、平均月收入集中於50000元以下、觀賽年資多介於2-5年,而以每月平均進場2-5次者最多。二、在球迷對外籍球員之消費者歧視量表中,以信任表現構面之題項平均得分最高,顯示球迷多半認為外籍球員之球場表現較佳三、性別、月收入、支持球隊、觀賽年資、每月平均觀賽次數、平日亦或假日觀賽,皆對於球迷之外籍球員消費者歧視現象存在不同程度之差異四、球迷之背景知識包含對棒球的知識以及對球隊的知識,和球迷對外籍球員之消費者歧視現象存在解釋力。本研究結果對於中華職棒之球迷消費者歧視情況產生更深入的了解,不僅能夠加深我國運動經濟學領域之學術量能,亦可在實務上,作為中職聯盟球團在行銷、聘僱球員等營運作業上之參照。最後,針對未來研究方向,建議可以延伸消費者歧視的現象,探討球迷的歧視情況與消費者行為間之相關性,例如門票、周邊商品購買等,以深入瞭解消費者歧視對於球團及聯盟發展的影響。Item 相同訓練量之不同強度急性阻力運動對抑制控制之影響:事件關聯電位研究(2023) 羅恩豪; LO, Yan-Ho執行功能是一個高階的認知功能,它能由上而下控制低階認知功能,使人能夠有組織、計劃等能力,並監控複雜和目標導向的行為。過去研究顯示,執行功能與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生活品質、工作成就、大腦健康和夫婦和諧有正向關聯。此功能被過去學者分為大三類別,分別為工作記憶、計劃能力、認知彈性和抑制控制,其中抑制控制能夠透過抑制和控制的過程,把分散到不同地方的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因此它在執行功能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過去研究顯示,急性阻力運動對於抑制控制有正面的效果,但是對於其機制和處方還不清楚。因此,本研究目的為透過事件關聯電位 (ERP) 來探討不同強度急性阻力運動量對抑制控制之影響。我們假設在相同的訓練量下,中等強度的急性阻力運動會對抑制控制產生更大的正面影響。我們招募了74位年齡介乎18-25歲的年輕成年人,把參與者隨機分派到控制組、低強度運動組 (LI) 和中強度運動組 (MI)。訓練量相同,低強度運動組 (30% 1RM) 進行3組20次和中強度運動組 (60%1RM) 進行3組10次反覆次數的全身性動作 (史密斯胸推、史密斯划船、史密斯肩推、史密斯深蹲和史密斯硬舉),運動介入時間大約30-45分鐘,組間休息時間為2-3分鐘,進行動作的速度為向心收縮1秒和離心收縮2秒,而控制組為45分鐘的閱讀。所有的參與者於介入前和介入後15分鐘使用叫色測驗 (stroop test) 測量抑制控制。本研究結果顯示,在中強度組中,叫色測驗內的不一致情境反應時間短於控制組 (P<0.05),低強度組則沒有改變。血乳酸在運動組的介入後有顯著的上升 (P<0.05),並且上升的程度一樣,其中低強度組的後測前血乳酸比前測前高。沒有發現血乳酸有中介的效果。本研究總結相同訓練量的不同強度急性阻力運動可能對抑制控制有不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