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9
  • Item
    健康體適能:理論與實務(三版)
    (臺中市:華格那。, 2016-01-01) 卓俊辰總校閱; 方進隆; 蔡秀華; 林晉利; 黃谷臣; 謝錦城; 卓俊辰; 卓俊伶; 劉影梅; 黃永任; 巫錦霖作
  • Item
    社區身體活動推廣策略與介入模式之研究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08-09-01) 方進隆; 李若屏; 高鈺彥; 張致瑋; 卓俊辰
  • Item
    急性阻力運動對老年人腦氧合能力與執行控制的影響
    (2013/08-2014/07) 方進隆
    研究指出老化會減少腦部氧化血紅素和總血紅素,而引起認知與健康等問題,規律運動 可提升攝氧能力及減緩認知功能衰退。相較於有氧運動,阻力運動對於老年人腦氧合功能與 認知功能的相關研究較少。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比較急性阻力運動前、運動後立即和運動後 30分老年人腦氧合功能和認知執行控制的差異,並探討急性阻力運動後不同時間腦氧化功能 和執行控制能力之相關。本研究以30位65至75歲健康男性為對象,從事單次阻力訓練,內容 包括八個肌肉群,運動強度為70% 10RM(最大反覆次數),每個動作10次,從事兩個回合。每 位受試者到實驗室五次,每次間隔至少三天, 前兩次為適應阻力訓練和預測各肌肉群的1RM, 最後三次則隨機分配至安靜(休息控制組)和兩次單次阻力訓練。於運動前、運動後立即及運 動後三十分鐘以近紅外線光譜儀(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測量腦部氧化能力(氧 和血紅素、去氧血紅素和總血紅素),並分別以Sternberg task測量工作記憶能力和聽覺 Go-NO-Go測量執行功能。所得資料以重複量數二因子分析比較運動前後各相依變項的差異, 期望研究結果能提供運動保健參考。
  • Item
    健走運動與社會心理介入對退休中老年人心理幸福感與生命統整性之影響與性別差異
    (2010/08-2011/07) 方進隆
    健走運動與社會心理介入對退休中老年人心理幸福感與生命統整性之影響與性別差異 台灣地區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快數增加,其中有相當比例的老人沒有規律 的運動;身體沒有保持規律活動是與嚴重疾病的發生機率有關連,例如心血管疾病、 癌症與糖尿病,特別是在老年人族群;除此之外研究顯示規律的身體運動是可以促進 老人執行日常生活的功能。 本研究為整合型計畫「健走運動對於促進中老年人健康的影響」之子計畫4。本 子計畫是針對健走運動與社會心理介入對於身體活動量、生命統整性與幸福感之實驗 研究,並探討其性別差異;第一年研究目的包括:(1)建構具有信效度的評量工具。(2) 探討台灣地區退休中老年人健走運動、身體活動量、生命統整性與幸福感的現況。(3) 探討台灣地區退休中老年人之健走行為、身體活動量、生命統整性與幸福感的性別差 異。(4)探討台灣地區退休中老年人對於實行健走行為與社會參與的障礙因素與需求, 這些障礙因素與需求是否有性別不平等之處。 第二年是探討介入成效,包括(5)相較於沒有規律運動組,有規律健走行為組,能 提昇其身體活動量、生命統整性與幸福感。(6)相較於沒有規律運動組,有規律健走行 為與社會心理介入組,能提昇其身體活動量、生命統整性與幸福感。(7)探討有規律健 走行為組、有規律健走行為與社會參與組,其對身體活動量、生命統整性與幸福感介 入效果的影響是否有性別差異。 本研究步驟是先蒐集在運動(健走)、健康(平均餘命)、生命統整性、與幸福感 等相關測量與性別差異相關文獻,並增加實施健走的障礙因素之題項,再邀請專家就 華人文化與台灣人運動習慣,修正不適合的測量(專家效度與內容效度)。之後在大 台北健康社區以方便取樣方式選取250 位以上的中老年人,以橫斷式研究調查,並建 構測量工具的信度(內部一致性信度與綜合信度)、效度(建構效度);以及分析研究 對象在生命統整性、心理幸福感與性別在中老年人實行健走行為的關係,以及分析造 成個人從事健走運動的社會心理障礙因素為何。 第一年後段與第二年是進行介入實驗,預計收180 位中老年人,分成三組,每組 60 人。依據第一年調查研究結果,一方面依據中老年人需求加強社會心理及健走運動 介入課程設計,課程介入時程預計為至少12 週;另一方面是到社區尋求參與對象, 以及簽署同意書。在主持人前往社區進行研究同意書前,本研究將向人體試驗委員會 提出IRB 審查,通過後才執行研究。
  • Item
    不同強度與頻率的阻力運動訓練對大學肥胖男性代謝症候群因子之影響
    (2011/08-2012/07) 方進隆
    我國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盛行率約為 15-30 %,需要醫療與運動保健相關單位關注,並提出預防與治療策略。最近整合性研究( 2010)指出阻力訓練會下降糖化血色素 ( HbA1c)、脂肪含量和收縮壓,能明顯改善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建議阻力訓練應被視為第二類型糖尿病與代謝異常的有效介入策略。過去的研究也同樣指出阻力訓練的頻率與強度對於代謝症候群的效益,需要藉由隨機控制的實驗研究進一步探討。共有25位大學(18-22歲肥胖(BMI ≧ 27)或過重(BMI ≧ 24)無規律運動之男性隨機分成高阻力-低頻率組( HL)、高阻力-高頻率組( HH)和與阻力-高頻率組( MH)三組,高阻力強度為 4-8 RM (Repetition Maximum,最大反覆次數),與阻力強度為 8-12 RM,低頻率組每周訓練2天,高頻率組每週訓練3天。各組的每週總訓練量 (總訓練量=訓練頻率×強度 (負荷)×反覆次數×回合)相同,所得前、後測資料以混合設計二因數變異數分析(two-way ANOVA,mixed design)處理。研究結果發現三組在身體組成、身體能力表現及MS因子皆能有顯著進步,此外,本研究也發現其中高強度-低頻率組在改善身體肌力表現及MS因子(如BP、WC及HDL-C)上更能產生顯著的進步。結論:12周中高強度、每周2-3次及每次2-3組的阻力訓練能顯著改善大學肥胖或過重男性有關代謝症候群之因子,本研究之發現及阻力訓練內容可做為未來建議此族群設計運動處方之參考。關鍵字:代謝症候群、肥胖、阻力訓練、強度頻率、大學生
  • Item
    運動處方
    (臺北市:華都文化。, 2014-01-01) 方進隆
  • Item
    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
    (臺北市:漢文書店。, 1997-05-01) 方進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