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2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優秀標槍選手投擲標槍技術分析(2010) 周宜辰; chou yi chen標槍投擲主要受到出手速度與出手角度的因素影響,而標槍投擲動作的流暢性受到身體各肢斷的影響甚大。目的:將針對我國優秀標槍運動員,找出其投擲技術的問題,以利技術之調控,提升運動成績。方法:受試者對象為全國大專運動會第一名之優秀標槍選手,利用高速攝影機蒐集選手之在比賽的動作,並利用Kwon 3D 進行分析,分析運動學相關參數,最後以描述性統計呈現其運動學之差異。結果:優秀運動員標槍投擲有較少的最後第三步、最後第二步及最後第一步著地時間著,及投擲標槍之出手角度為33~37 度間搭配出手高度180~185 公分間會產生較佳的標槍投擲距離。結論:比較國內外優秀標槍運動員,著地時間及出手高度是造成成績差異之原因,國外優秀標槍選手之著地時間均小於國內優秀標槍選手,其出手角度國外優秀標槍選手之出手角度(45 度內)均大於國內優秀標槍選手一。Item 網球第二發球之運動學分析(以上旋式及側旋式為例)(2005) 林俊城; Jiun-Cheng Lin在網球比賽中,發球為最重要的技術之一,也是主要得分手段。而第二發球(second serve)在比賽中亦佔舉足輕重的地位。正確的第二發球方式不僅能避免無謂的失分,更能避免處於劣勢。本研究以一部Redlake高速攝影機(250Hz),針對十名國內大專網球甲組球員上旋式及側旋式的第二發球作二度空間的運動學分析,主要在探討不同第二發球的運動學變數,並了解發球方式對進球率及球速的影響,找出較佳的第二發球方式,以供教練或教師教學參考依據。資料分析是擷取每位受試者的不同第二發球發進指定區域五球中球速最快的動作做比較。影片資料經由kwon3D 3.0版軟體分析,統計處理以SPSS統計軟體計算分析,以 a=.05顯著水準的相依樣本t考驗得到下面的結果: 一、擊球高度及準確率,兩者皆未達顯著差異。 二、擊球後球速,側旋式發球球速(32.93m/s)較上旋式發球(30.92m/s)為快(P< .05)。 三、上肢關節角速度、線性速度方面: (一)側旋式發球肩關節角速度比上旋發球快(P< .05),而肘及腕關節也有較高的平均值。 (二)側旋式及上旋式發球肩關節線性速度未達顯著差異。 (三)側旋式發球肘關節及腕關節線性速度分別為4.09m/s及7.0m/s,與上旋發球3.7m/s及5.72m/s達顯著差異。 本研究結論如下:在運動學方面,側旋發球有較快的角速度及線性速度,以致於會有較快的發球速度。而且側旋發球也有高平均的準確率。因此,選手可依比賽需求多搭配使用側旋球。。Item 男女排球選手扣球落地之生物力學分析(2011) 謝耀毅前言:排球運動中扣球是一個重要的技術,而扣球後落地的動作往往是傷害發生的主因,因此落地動作在扣球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本研究目的:藉由收集生物力學的參數,比較男女排球選手實際扣球落地動作的差異。方法:本研究實驗參與者是8名男性、8名女性排球選手,執行排球扣球動作,以10 部Vicon 高速攝影機(300Hz)及兩塊測力板(1500Hz)收集扣球落地運動學及動力學的資料。結果:扣球落地的動作男性會產生較大的跳躍高度,但地面反作用力沒有顯著的差異。在矢狀面下肢關節的活動中,扣球落地瞬間男性呈現較大的髖關節及膝關節屈曲角度。在落地期男性也呈現較大的最大髖關節屈曲角度及髖關節的活動範圍,女性則呈現較大的最大踝關節背曲角度及踝關節的活動範圍。而在最大垂直地面反作用力產生瞬間,男性呈現較大的髖關節屈曲角度及角速度。在額狀面下肢關節的活動中,扣球落地瞬間和最大垂直地面反作用力產生瞬間,女性呈現較大的膝關節外翻角度,而男性右腳髖關節呈現外展動作,女性則呈現內收動作。在落地期女性也產生較大的最大膝關節外翻角度。結論:男性和女性在執行扣球落地動作會選擇不同的策略,男性以膝關節和髖關節進行落地緩衝;女性以膝關節和踝關節進行落地緩衝,且會呈現較大的膝關節外翻角度。Item 柔道大外割引手兩種不同破勢方法之生物力學分析(2010) 何世傑; Shih-Chieh Ho柔道的大外割動作是國內外選手比賽經常使用的有效得分技術動作之一,且適用於各量級選手。柏崎克彥(2010)認為選手在操作大外割技術時,引手45度破勢時,則有效降低被對手反摔的危險性;但引手90度破勢時,被對手反摔的機率往上提升。故本實驗針對引手45度與90度兩種不同破勢方法之大外割動作攻擊型態,以10台Vicon高速攝影機(200Hz)與Kistler 9281(1000Hz)測力板來擷取大外割動作的運動學和動力學等相關參數,每位受試者分別收取8次資料,取較好的3次資料之平均數作為分析,以SPSS統計軟體進行相依樣本t-test分析(p≦.05),得到以下結論: 一、引手45度破勢在破勢期、取位期、施術期、總動作時間皆快於引手90度破勢,且取位期、總動作時間上有顯著差異,顯示引手45度破勢在動作時間較短,在施術上能佔有優勢。 二、施術者取位期時身體重心最高位置,引手45度破勢重心低於引手90度破勢,且有顯著差異,故可以推論在施展引手45度破勢大外割技術時,因為身體重心位置較低的緣故,可減少被對手反摔的機會。 三、施術者攻擊腳的髖、膝、踝關節最大角速度以引手45度破勢較快,其中髖關節、膝關節兩者皆有顯著差異,表示攻擊腳碰撞對手的速度就越快,比較容易使得對手產生一個向後旋轉摔倒的力量。 四、施術者支撐腳最大地面反作用力,兩種不同引手破勢角度並無顯著差異。Item 三種踏板距離蹲距式起跑之生物力學分析(2007) 游立椿; YU,Li-Chun本研究主要探討改變三種踏板距離蹲距式起跑對於起跑出發階段以及起跑後加速度階段之影響。受試者是以八位高中短距離選手為研究對象(年齡16.38±0.52歲)。並使用四個測力計分別安裝於兩架起跑踏板的上方與下方,收集三種蹲距式起跑之動力學參數,擷取頻率為1000Hz。另外於受試者左側矢狀面架設一台Redlake高速攝影機(拍攝速度為每秒250個畫面),以收集三種蹲距式起跑之運動學參數。實驗數據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F考驗,如有達到顯著水準,則進行事後比較,事後比較則採用杜凱式法(Tukey Method)進行,顯著水準訂為α = .05。實驗結果顯示,改變起跑架前、後踏板距離模式,當踏板距離增長時,對於起跑出發階段運動學參數以及動力學參數都有比踏板距離較短的模式還來得好,另外在起跑後加速度階段的運動學參數也是以長式起跑模式比其他兩式還來得好。由此可知,在有系統改變起跑架前、後踏板距離模式的情況下發現,當前、後踏板距離增長時,對起跑出發階段的運動學、角運動學以及動力學參數都有優於踏板距離較短模式的優勢。所以,當教練及選手在從事起跑訓練時,可以先從較長的前、後踏板距離模式,再經訓練的調整及修正,方可找出適合選手個人的起跑模式,幫助選手創造佳績。Item 桌球正、反拍拉球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2011) 黃信學; Hsin-Hsueh Huang本研究以6名大專男子甲組桌球選手(年齡21±4.69歲、身高173.5±4.59公分、體重67±5.80公斤、球齡12±4.52年)為對象,分析其桌球正拍與反拍拉球技術的差異,提供對桌球訓練與教學之參考。本實驗使用10部Vicon MX13+ System (250Hz) 紅外線高速攝影機拍攝各動作的3D影像資料、兩部Kistler測力板(1500Hz) 擷取選手的動力學數據和Noraxon無線肌電系統(1500Hz)同步蒐集持拍手的表面肌電訊號,並利用Vicon Nexus 1.52計算3D的運動學及動力學資料及Noraxon軟體計算持拍手上肢肌群的表面肌電振幅。所得數據以無母數魏可遜符號檢定考驗同樣技術時正拍與反拍拉球動作間的差異,再以無母數弗里曼二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考驗正拍、反拍之不同柆球技術(拉上旋球、拉下旋球)間的差異情形,並以Excel軟體進行事後比較計算,顯著水準訂為α = .05。從結果發現正拍拉球在回擊球速、揮拍速度、重心速度都比反拍拉球來得快,正拍拉球有較大的揮拍距離及較高的擊球重心高度。在正、反拍不同的擊球技術中,兩者回擊下旋球時都有較低的重心高度以及較大的拍面角度。在地面反作用力方面,揮拍期的前、後方向的衝量與球拍前、後方向的速度達顯著相關。在肌電訊號中我們發現,正拍與反拍拉球於揮拍擊球期,肌群活化達峰值的順序先為近端肌群而後遠端。而來球的旋轉不同並不影響肌肉的作用順序,但回擊的方向不同則會影響肌肉的作用順序。在平均肌電振幅中,正拍拉球在前三角肌、胸大肌、橈側屈腕肌與尺側伸腕肌有較大的振幅,反拍則在後三角肌、肱三頭肌與尺側伸腕肌有較大的振幅。當拉球時,肱二頭肌與肱三頭肌、橈側屈腕肌與尺側伸腕肌,在正拍的擊球期時有明顯的共同收縮現象;而反拍則無共同收縮的現象,因此正、反拍拉球時有不同的肌肉作用模式。Item 2016奧運女子跆拳道得分率與臺灣優秀女子選手前腳勾踢動作分析(2017) 李祥亮; Li, Xiang-Liang跆拳道(Taekwondo)是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同時也為臺灣亞運和奧運的重點奪金項目,勾踢技術是新規則以及電子護具產生後的一項新的得分技術,現被越來越多的選手用於實際比賽中。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2016年里約奧運女子跆拳道競賽得分統計與臺灣優秀女子選手勾踢技術的動作特徵與差異,及其生物力學參數對踢擊表現之影響,以作為勾踢動作訓練及指導之參考依據。方法:本研究以2016奧運女子49、67公斤級比賽錄影作為得分技術統計並予以分析。以12名臺灣女子跆拳道優秀選手為受試對象(年齡:21.6±3.7歲;身高:171.3±5.8公分;體重:60.6±8.6公斤;訓練年限:11.8±3.7年)。利用兩臺德國制KISTLER 9281(60x40)測力板兩塊(1000HZ),十部VICON高速攝影機(200HZ)和KP&P電子護具,同步收集受試者左右腳、中端上端動作過程中運動學和動力學資料。統計方法主要以SPSS22.0相依樣本二因數變異數分析方式來進行統計,若相互作用未達顯著則進行單純主要效果分析做考驗,相關檢定各運動學和動力學參數對踢擊表現之影響。結果:一、2016奧運女子49、67公斤級選手的得分技術統計,選手勾踢使用率僅次於橫踢、側踢、下劈。二、動作完成時間方面:前腳勾踢中端明顯大於上端,而左右腳之間無明顯差異。三、攻擊高度方面:中端平均高度左腳1.20±0.05m,右腳1.27±0.16m。上端平均高度左腳1.66±0.04m,右腳1.62±0.05m。四、攻擊腳關節角速度方面:左腳勾踢關節活動角度大於右腳,右腳勾踢上端動作時關節活動角度較其他相比最小,在踢擊時膝關節達到最大值所用時間上明顯看出,左腳中端所用時間最短,而其他無明顯差異。五、中端高度小於上端高度,踢擊力量右腳大於左腳。六、前腳左右腳勾踢上端要明顯大於左右腳中端,根據踢擊高度的不同,上端動作踢擊時重心偏向支撐腳,所需要的力量也不同。結論:在現在國際比賽中運用勾踢技術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隨著規則和護具的改變,技戰術要求,勾踢技術也會成為主流得分技術。Item 國內優秀游泳選手三種不同蹲踞式出發動作之運動學分析(2006) 蔡豐丞; Tsai, Feng-Cheng隨著游泳技術不斷的提昇,出發的優劣是選手在競賽中要取得好成績的一項基本指標,也有可能是決定比賽最後勝負的關鍵。從1996亞特蘭大奧運會到2000年雪梨奧運會四年期間,競游個人單項(仰泳除外)運動員所使用蹲踞式出發者則從23%提昇至55%(江永泰,2002),而在2004年雅典奧運當中的短距離競泳比賽(50M,100M)項目裡,蹲踞式更由55%躍升為81%(李垂裕,2006),由此可見,蹲踞式出發已經蔚為一種主流,而如何改進蹲踞式出發的技術動作是非常值得探討。故在本研究中,受試者接受不同姿勢的蹲踞式出發的訓練,並經由一台SONY攝影機進行拍攝,用know3D進行運動學分析,再進一步利用SPSS12.0 FOR WINDOWS統計軟體進行相依樣本變異數分析,以檢驗參數在三種出發技術之間的差異,藉以了解這三項技術關鍵之所在,做為今後訓練執行的依據,以供教練及選手日後訓練時的另一參考。 經研究結果得到的結論為: 一、雖然反應時間、跳台時間、起跳角度、出發台上前膝關節平均角速度、入水角度是出發重要的運動學參數,但就這三種蹲距式出發的來講,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二、此次實驗發現出發的過程有耗損掉水平速度,經過討論發現,出發的過程中身體截面積遭受空氣阻力,故會發生這種現象。 三、重心在後蹲距式出發雖然跳台時間是最長的,但是當時間未達顯著差異,而離開速度卻又能達到最快時,它將會是最佳的出發動作;更可見這個姿勢的加速度方式,優於另外兩種更容易被人體所接受。Item 高中羽球選手不同殺球動作之三維運動學分析(2003) 張少遜; Shaw-Shiun Chang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高中羽球選手不同殺球動作之三維運動學分析 研究生:張少遜 指導教授:黃長福 博士 摘 要 本研究是以三維空間攝影,針對八名平均身高174.1公分,體重67.3公斤,年齡18.4歲,全國中學運動會羽球項目第三名的高中羽球選手,在實施模擬移位原地殺球與跳躍殺球動作進行運動學分析。旨在了解及探討不同殺球動作擊球時之三維運動學參數。本實驗以Redlake 高速攝影機二台,以250Hz拍攝、Motus影片分析軟體、SAS 8.02版統計分析軟體計算分析,以相依樣本t考驗檢驗殺球與跳殺的運動學參數關係,得到下列結果: 一、高中羽球選手之殺球與跳躍殺球,因跳躍的動作而增加擊球的高度,使得飛行角度跳殺大於殺球。 二、不同殺球擊球點離地面的高度,跳殺高於殺球。 三、從重心最低點到擊中球瞬間的重心最低高度、最低重心高度與身高比、 擊球霎那重心高度、重心提昇高度、擊球時重心與身高比、前後位移距離、重心移動合速度及動作時間,跳殺變化明顯高於殺球,主要因深蹲及起跳的動作的所造成的。 四、從羽球的擊球高度與重心高度距離、水平距離、擊球之上肢段各關節角度的平均值相近,顯示高中羽球選手不論殺球或跳殺的擊球動作俱有一致性。 五、高中羽球選手擊球時,上肢段的肩關節較為伸展,肘關節角度較為彎曲,且手腕的角速度較快,扣腕動作明顯,有利於球速。 關鍵字:運動生物力學、羽球、殺球、跳殺、運動學、三維空間攝影Item 工作難度對序列動作編序的影響及其年齡差異(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10-12-01) 林尚武; 卓俊伶; 陳重佑; 楊梓楣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