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競技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2

本系於民國八十九年開始進行籌備會議及規劃工作,於民國九十年八月正式成立,定名運動競技學系,並於民國九十五年三月完成第一屆碩士班招生。本系主要致力於培育優秀運動選手及專業競技運動教練,並進行提升競技運動之科學研究,以強化我國運動競技實力,增強運動競技能力,期提昇我國國際形象與表現。之後為求理論與實務結合,期以運動科學理論強化運動競技表現,於民國一○一年八月與運動科學研究所進行整併,下設運動競技碩士班與運動科學碩士班。而後為使運動科學能有更多的機會實際應用、使運動競技訓練能有更科學化的分析及規劃,於民國一○六年八月取消學籍分組整成運動競技學系碩士班,並以競技訓練組、競技科學組分組招生,學位名稱教育學碩士。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3
  • Item
    不同握把橢圓機之生物力學分析
    (2009) 李俊義; Lee, Chun-Yi
    現今橢圓機不僅用來健身運動還廣泛使用於醫療復健上,其提供下肢與上肢的訓練,但其並未有完整的握把方面分析。目的:分析不同握把橢圓機之生物力學影響,並建立橢圓機上肢自然運動軌跡。方法:受測者為10名健康成年男性,分以轉速60 rpm分別在三種握把前後距離 (Orig、Middle、Proximal) 和三種寬度 (Narrow、Orig、Wide) 以及3D握把與Free方式進行踩踏。橢圓機之阻力設為0 W,每次進行30秒踩踏,到達穩定之後擷取10秒的資料進行分析。資料分析運動學參數、肌電振幅和手部力量值,使用單因子變異數進行統計分析,顯著水準定為α=.05。結果:傳統橢圓機握把設計無法有效的提供上肢訓練,而利用3D握把較能提高肱二頭肌的活化效果,對於訓練上半身可能會較有幫助。在無使用握把的踩踏方式上,股二頭肌的活化有較低的現象和身體較不穩定的情況,其藉由踝關節的改變來維持身體質量中心的穩定和驅動飛輪。在改變握把前後距離可能會影響到肱三頭肌的訓練效果。結論:一、未來橢圓機可增加上肢的運動量。二、橢圓機握把軌跡可模擬手部自然擺動的軌跡。三、橢圓機握把可考量以多向度的握把設計。
  • Item
    短時間衝刺對耐力運動後血液氧化壓力的影響
    (2009) 陸康豪; Kang-Hao Lu
    目的:探討短時間衝刺,即溫蓋特測試對人體血液氧化壓力的影響,也觀察以溫蓋特測試作為預處理對人體有氧耐力運動後血液氧化壓力的影響。方法:招募10名有規律運動習慣的大學男性,以重複量數進行實驗。先完成研究一,實驗參與者進行單次Wingate test。再進行研究二,以平衡次序法進行測試1及測試2。測試1:直接進行45分鐘,75 % VO2max的原地腳踏車運動。測試2:先完成單次Wingate test,安靜休息45分鐘後再進行45分鐘,75 % VO2max的原地腳踏車運動。於運動前、運動後立即、運動後30、60及120分鐘採血8 mL 分析生化指標。使用SPSS 13.0軟體,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研究ㄧ結果。以重複量數雙因子變異數分析研究二結果(實驗處理 * 時間),統計顯著水準皆設為p< .05。結果:單次Wingate test後紅血球超氧離子歧化酶 (SOD)、過氧化氫酶 (CAT)、還原態麩光甘肽 (GSH) 與血漿尿酸值皆顯著上升 (p < .05),血漿脂質過氧化物 (TBARS)、蛋白質氧化傷害 (carbonyl protein) 與肌酸激酶 (CK) 均未顯著增加 (p>.05)。Wingate test介入條件下,耐力運動後血漿TBARS、carbonyl protein與CK值均無顯著上升 (p>.05)。單純耐力運動後血漿TBARS雖無變化 (p>.05),但血漿carbonyl protein、CK與血糖值皆顯著上升 (p < .05)。結論:短暫衝刺運動可提升人體血液抗氧化能力,有助於減少中強度耐力運動引起之短暫氧化壓力與肌肉損傷。
  • Item
    不同頻率全身震動對下肢運動表現之立即性影響
    (2009) 郭京漢; Ching-Han Kuo
    目的: 本研究目的是探討兩種不同頻率(肌梭激發頻率與下肢肌肉共震頻率)全身性震動對於下肢運動表現之立即性影響。方法:本研究以15位一般人為受試者,並依照平衡次序法分別做三組刺激(高頻組:頻率32 Hz、震幅1 mm。低頻組:頻率18 Hz、震幅3 mm。控制組:無震動刺激),分別在震動平台上做60 秒,2 秒1 次的蹲踞訓練,每次訓練五組。刺激前後以測力板擷取連續三次垂直跳與單足閉眼站立平衡,同時以Biopac MP 150 擷取股直肌與股二頭肌肌肉活性做事後探討。結果:研究結果發現,連續三次垂直跳第一跳中,高頻組與低頻組跳躍高度前後測達顯著進步(p<.05),且高頻組進步率最高(5.37%),而肌肉電位三組差異率皆呈現下降的趨勢。連續三次垂直跳第二跳中,低頻組在起跳高度進步幅度最高(17.1%),而股直肌活性差異值最低(-15.4%)。在單足閉眼站立平衡項目中高頻組與低頻組在重心位移速度上進步率皆提升(3.8%與1.9%),控制組則為下降(-2.89%),肌肉電位三組皆呈現下降的趨勢。結論:研究結論為震動組對於連續三次垂直跳之第一跳高度有顯著增進,且高頻組較優異,同時對平衡能力也有增加,控制組則無。
  • Item
    ADRB2基因多形性與台灣耐力運動表現之關聯性探討
    (2009) 陳柏帆; Po-Fan Chen
    腎上腺素接受器β2 (adrenergic receptor β2,ADRB2)是分佈廣泛的腎上腺素接受器,;運動刺激神經傳導物質(主要為兒茶酚胺)分泌與ADRB2結合後,引起心跳加速、支氣管擴張、肝醣及脂肪分解上升等生理反應;其對能量代謝及支氣管擴張的影響,讓ADRB2被視為影響耐力運動的可能基因。ADRB2基因位於5q31~32,常提及的基因多形性 (polymorphism)有三個:Arg16Gly(精胺酸變成甘胺酸,A/G)、Gln27Glu(麩胺變成麩胺酸,C/G)及Thr164Ile (酥胺酸變成異白胺酸,C/T)。目前ADRB2基因多形性與耐力運動表現研究較少,結果也不一致,需深入的探討。目的:探討台灣耐力運動表現是否與ADRB2基因有關,且提供台灣的ADRB2基因多形性頻率(frequency)資料。方法:本研究採國內優秀選手(自由車、划船、羽球、足球、網球、桌球及橄欖球選手)142位及一般民眾246位做為控制組之DNA檢體,進行ADRB2基因之判別(PCR -RFLP);以SPSS 13.0執行χ2-test(α =.05),考驗台灣優秀耐力運動選手與一般民眾在ADRB2基因是否有差異。結果:Thr164Ile在本次實驗皆為野生型,無變異產生;Arg16Gly與控制組無顯著差異;網球選手與控制組Gln27Glu基因型與allele number達到顯著差異(p=0.019/p=.034); G allele frequency為23%,較控制組與其他運動高;Gln27Glu控制組的allele number達到性別上差異(p=0.057)。結論:網球選手與控制組Gln27Glu基因型與allele number達到顯著差異,可能與網球強調肌力及速度的特質,在運動能量來源上較趨向爆發力運動有關,Gln27Glu 的G allele的分佈頻率與性別有關,但是否會影響肌力、肌耐力及肌肉生長,及男性激素對於其作用,均有待再研究;G allele或許可以成為較佳的肌力及肌耐力的參考指標。
  • Item
    不同跑步模式之手腕與腳踝加速度值分析
    (2009) 廖立同
    跑步的運動人口逐漸增加,但現有之身體活動量檢測儀器僅適用於低強度之身體活動,無法準確測量跑步之身體活動量,因此提供簡易且準確之身體活動量方式為本研究之方向。 目的:(一)利用加速規測量跑步時手腕及腳踝之加速度,並探討跑步機跑與平地跑之差異性;(二)利用手腕及腳踝在跑步時之加速度建立加速度推估跑步速度與心跳之迴歸公式。 方法: 使用加速規取得15位實驗參與者(年齡:27.6±7.4歲,身高172.8±6.3公分,體重:67.3±7.5公斤)跑步時手腕及腳踝之加速度,以心率錶收取實驗參與者在各速度下穩定的心跳。 結果: (一)手腕及腳踝之矢狀面加速度積分值皆與心跳達到顯著相關(p<.01);(二)實驗參與者之個別差異,造成手腕及腳踝加速度曲線隨著跑步速度提高而有不同的斜率;(三)跑步機跑步時,手腕矢狀面加速度積分值在較高速跑時(14及16 km∕hr)顯著高於腳踝矢狀面加速度積分值;平地跑時,腳踝矢狀面加速度積分值在較高速跑時(14及16 km∕hr)顯著高於手腕矢狀面加速度積分值;(四)手腕矢狀面加速度積分值在兩種跑步模式並無顯著差異,腳踝矢狀面加速度積分值在速度12、14及16 km∕hr時,平地跑顯著高於跑步機跑。 結論: (一)跑步過程中,手腕及腳踝之加速度可用來推估身體活動量,且針對不同跑步模式選用不同部位之心跳迴歸公式;(二)跑步過程中,手腕及腳踝之加速度可用來推估跑步速度,未來可用身體之加速度做為推估跑步速度之新方式。 關鍵詞: 加速度、心跳、跑步機跑步、平地跑
  • Item
    優秀女子網球雙打比賽主要得分技術之探討-以2008年海碩盃女子職業網球雙打為例
    (2009) 林子揚; Lin Tzu Yang
    摘要 目的:探討優秀女子網球選手在雙打比賽中整體、保發球局及破發球局中各項得分技術(發球、接發球、截擊及底線)和相關變項(Aces 率、雙發失誤率、一發贏球率、二發贏球率、一發接發球贏球率、二發接發球贏球率)之情形。方法:以2008年海碩盃女子職業網球公開賽晉級女子雙打16強至決賽賽事之優秀網球選手為研究對象,經Excel資料統整及樞紐分析交叉比對後,分別以描述統計的方式呈現。結果:雖然獲勝與落敗選手在整體、保發球局及接發球局中的各項得分比率之排列皆相同,但在相關變項中獲勝選手在一發贏球率、二發贏球率、一發接發球贏球率、二發接發球贏球率皆有較高於落敗選手的現象。另外,不論是優秀女子網球選手、獲勝與落敗選手或冠軍與其他獲勝選手在整體雙打比賽中皆以截擊贏球率為主要得分技術,在接發球局皆以接發球技術為主要得分技術。不過,冠軍選手與其他獲勝選手在保發球局時主要得分技術有所差異,冠軍選手以截擊與發球為主要得分技術,而其他獲勝選手則以發球與底線為主要得分技術。結論:1.優秀女子網球雙打選手在各項得分技術表現方面,整體以截擊為主,保發球局以發球為主,而破發球局以接發球為主。2.獲勝選手贏球的重要關鍵可能是因為在相關變項上優於落敗選手。3.冠軍選手與其他獲勝選手在保發球局中主要得分技術有所差異,冠軍選手以直接而有效的截擊技術為主,而其他獲勝選手則停留以底線技術為主,此點可能是影響獲得冠軍的重要關鍵。
  • Item
    我國優秀職業網球選手壓力管理策略之分析
    (2009) 易楷芬; Yi,Kai-Fen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我國優秀職業網球選手,因應比賽壓力的方法、策略及其成效。透過深入訪談法,記錄選手們平時訓練、比賽前與比賽中的經歷與體驗而進行問題的探討。本研究對象在三年內(2006-2008年),實際參與ITF、WTA或ATP職業網球賽之十名選手(男子五名、女子五名),訪談時間約60分鐘。研究所得資料經分析及歸類後發現:我國優秀職業網球選手平時的壓力來源主要有贊助廠商的資助及無法突破自己的成績等,比賽前的壓力來源主要有自己的狀況無法達到巔峰、本次賽事的重要性及職業積分與排名等,比賽中的壓力來源主要有裁判的判決、對手狀況好、自己狀況不好以及獎金的多寡等。而選手在面臨壓力時所採取的因應策略主要有自我對話、深呼吸、正面思考及放慢節奏等因應策略。在面對高競爭壓力下的職業網球選手,不僅要為自己的成績打拼,更背負著國人的期待。因此,有系統、有方法的心理技能訓練課程確實是不可或缺的成功關鍵。期待教練們能夠提供這方面的支援與協助,使未來進軍國際網壇的選手們能排除壓力,勇往直前。
  • Item
    2008年亞洲男子盃排球錦標賽比賽得分技術與成績關聯研究
    (2009) 陳宣瑞
    本研究係以2008年亞洲男子盃排球錦標賽「中華台北、伊朗、韓國、中國大陸、日本、澳洲、泰國、印尼、」共八隊的所有對戰場次(共計48場180局),之四項得分技術(扣球得分、攔網得分、發球得分、對方失誤得分)對比賽勝率之影響。本研究應用灰色系統理論(Grey System Theory)之關聯分析法(Grey Relational Analysis),以比賽勝率為參考函數、四項得分技術為比較函數,加以探討四項得分技術與比賽勝率間關聯程度,本研究所得結果如下所述: 一、參賽隊伍四項得分技術單局平均得分其排序如下所述: (一)扣球得分技術:以韓國隊13.42分最高,其次為日本隊13.21分、印尼隊 12.60分、泰國隊12.26分、中華台北隊11.82分、澳洲隊 11.50分、伊朗隊11.38分、中國隊10.74分。 (二)攔網得分技術:以澳洲隊4.82分最高、其次為伊朗隊4.29分、中國隊3.52 分、韓國隊與日本隊各為3.17分、中華台北隊2.36分、 印尼隊2.27分、泰國隊1.84分。 (三)發球得分技術:以韓國隊1.13分為最高、其次為澳洲隊1.09分、伊朗隊 1.08分、中國隊0.96分、中華台北隊與日本隊皆為0.5分、 泰國隊0.58分、印尼隊0.36分。 (四)對方失誤得分技術:以印尼隊6.64分為最高、其次為韓國隊5.88分、泰國 隊5.74分、中國隊5.70分、伊朗隊5.42分、日本隊 5.33分、中華台北隊5.27分、澳洲隊5.05。 二、經研究結果後得知影響2008年亞洲男子盃排球錦標賽之比賽成績表現大小 順序為,分別為扣球得分(r1=0.88)、對方失誤得分(r4=0.84)、攔網得分(r2=0.81)、發球得分(r3=0.72)。 三、經由研究結果得知,中華台北隊在此次賽事中,對方失誤得分、攔網得分與 發球得分技術皆未能有效發揮,因此在未來備戰其他國際賽事之實務訓練中 應積極強化以上三項技術,以期藉由技術水準的增進,以提升中華台北隊排 球競技水準,藉以爭取更佳成績。 關鍵詞:亞洲男子盃、排球、得分技術。
  • Item
    排球不同型態發球對兩種等級接發球動作之運動學分析
    (2009) 鍾玓芸; Ti-yun Chung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兩種不同型態排球發球方式(漂浮發球、跳躍發球)對接發球員接發球動作運動學參數影響。受試對象以甲組特優級第一名球隊臺灣師範大學男子、女子排球代表隊自由球員各三名,以及乙組男子、女子排球校隊自由球員各三名。實驗儀器以兩部Fastec Inline高速攝影機(250Hz)同步擷取排球選手執行兩種不同型態發球方式之接發球動作運動學參數。運動學參數透過高速攝影機拍攝,影片以Kwon 3D動作分析軟體進行二度空間直接線性轉換(2D-DLT),得到發球球速、接球後球速、發球角度、接球後角度、發球擊到球到接到球之時間、接球前(中)上肢角度、接球前(中)下肢角度變化等參數。在運動學與動力學參數比較方面, 將得到參數資料以SPSS 13.0版統計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以雙因子變異數分析來檢定不同組別接受兩種不同型態接發球之差異顯著性,統計水準定為α=.05;此外在不同受試者間,依瞬間速度、時間、角度的個別差異採用描述性統計。 經研究結果統計如下: 一、兩種不同型態發球速度與角度皆達顯著差異(p<.05),回球速度與角度皆未達顯著差異。 二、兩種不同型態發球之接球重心合速度達顯著差異(p<.05)。 三、女甲乙組接球前上肢角度未達顯著差異,接球中手腕、手臂角度達顯著差異 (p<.05),而接球前與接球中下肢角度皆未達顯著差異。 四、男生甲乙組接球前手腕、手臂角度皆達顯著差異(p<.05),接球中手臂角度達 顯著差異(p<.05),而接球前與接球中下肢角度皆未達顯著差異。
  • Item
    田徑技術報告-以許雪琴選手參加2009年大專運動會女子撐竿跳高項目為例
    (2009) 許雪琴; HSU HSUEH CHIN
    田徑技術報告書 -以許雪琴選選手參加2009年大專運動會女子撐竿跳高項目為例 摘要 本「撐竿跳高技術報告書」為個人針對2009年大專運動會提前作了一系列的準備,包含分析、計畫、執行、評估,加上最後的檢討。另外收集一些文獻料探討,針對撐竿跳高選手在平時訓練上以及比賽時各方面的述敘,希望本報告書能給教練或者是選手在訓練上或參賽上有所幫助,也期許此報告書能夠提供撐竿跳高界的愛好者參考及指教。本文之結構如下: 一、個案描述:主要述敘選手本身的經歷特質,以及選手的體能、心 理、技術分析。 二、學理基礎:依據文獻說明撐竿跳高項目的簡史、特殊性,以及該 項目的訓練方法。 三、訓練及參賽計畫:本章呈現賽前所做的一系列準備計畫,包含擬 定計畫以及實施。 四、訓練及參賽結果與建議:針對平時訓練與比賽結果探討出有效的 建議與改進方法。 關鍵詞:撐竿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