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0
Browse
3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中和地區國中肥胖與非肥胖學生身體活動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2005) 許秀鳳; Hsiu-Feng Shiu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中和地區國中肥胖及非肥胖學生身體活動量之現 況,並針對個人背景因素、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與身體活動量 之間的關係加以探討。以台北縣中和地區公立國中體重正常及肥胖的學 生為母群體,採立意取樣方式抽出調查樣本。研究工具為一份結構式問 卷,得有效樣本844 人,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 考驗、獨立 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氏事後比較及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 處理分析。結果發現: 一、研究對象的運動自我效能偏低,且肥胖及非肥胖男生(38.12、 41.08)運動自我效能高於女生(34.33、35.27)、非肥胖組(38.32)高於肥 胖組(36.41)。 二、研究對象的運動社會支持屬中等程度的支持,同儕是肥胖 (32.83)及非肥胖學生(39.12)最主要的運動社會支持來源,其次是家人 的支持。 三、身體活動量方面,以非肥胖男學生(7.65)最佳,肥胖男學生 (5.33)次之、非肥胖女學生(3.50)排列第三,而肥胖女學生(3.17)其身體活動量最差。非肥胖學生(5.67)的身體活動量大於肥胖學生(5.28)。 四、不同年級的非肥胖學生在運動社會支持方面有顯著差異,其中 一年級(106.30)大於二(94.38)、三年級(94.15)。肥胖學生則無明顯差 異。 五、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與身體活動量在肥胖與非肥胖學 生都呈正相關,達顯著水準。 本研究結果顯示,同儕、家人、教師三者對肥胖學生從事身體活動 有重大影響力,運動社會支持愈多,從事身體活動的比率也愈高,在鼓 勵肥胖學生身體活動上具有參考價值。Item 老年人身體活動、心肺適能與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2003) 吳秋燕; Wu, Chiu-Yen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不同身體活動量老年人之心肺適能和生活品質之差異,及身體活動量、心肺適能與生活品質之間的關係。本研究對象為年齡在65~92歲之老年人,以六分鐘走路測驗評估其心肺適能,採用PASE量表評估身體活動量及SF-36量表評估生活品質。 本研究共獲得100份老年人有效資料(平均年齡為72.91±6.17歲),經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相關分析,結果發現: 一、不同身體活動量組間之心肺適能有顯著差異,且身體活動量與心肺適能間呈現顯著正相關(p<.05)。 二、不同身體活動量組間之生活品質有顯著差異。而身體活動量與生活品質間有正相關存在(r介於.12至.29之間),且在身體功能、活動限制及情緒限制等三個構面達顯著水準(p<.05)。 三、不同心肺適能組間之生活品質有顯著差異。而心肺適能與生活品質間有正相關存在(r介於.02至.41之間),且在身體功能、活動限制、社會功能及心理健康等四個構面達顯著水準(p<.05)。 高身體活動量及高心肺適能之老年人有較佳的生活品質,因此建議老年人增加身體活動量,增進心肺適能,應是促進身心健康和提升生活品質的有效方法。Item 「問題導向學習」教學模式介入護專生健康體適能課程之成效(2011) 王文宜; Wen Yi, Wang本研究目的在探討PBL教學模式在健康體適能課程之實施,對護專生健康體適能認知能力、身體活動量、體育自我導向學習能力與社會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採以量為主以質為輔之「主-輔式設計」研究方法,透過不等組前後測設計,以兩班護專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一班為實驗組(n=47),另外一班為控制組(n=47)。兩組學生分別接受十二週,每週一次100分鐘的健康體適能課程。實驗組學生分6組接受PBL教學模式,於每堂課前50分鐘由助教引導進行問題討論單之討論,後50分鐘則進行身體活動課程;控制組前50分鐘由教師講述,後50分鐘亦進行身體活動之課程。本研究透過「健康體適能認知測驗」、「體育自我導向學習量表」、「社會問題解決量表」與「計步器」等量化研究工具蒐集資料,並輔以質性資料進行資料蒐集。量化資料分析之統計方式以描述統計、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其效果量;質性資料透過訪談、觀察、心得與相關文件等方式蒐集,並採用內容分析法分析以利輔助解釋量化結果。研究結果顯示:(一)PBL對護專生健康體適能認知測驗之「健康體適能」、「有氧體適能」、「肌力/肌耐力體適能」、「身體組成比例」、「基本營養概念」等構面以及「總量表」達顯著效果。而質性資料亦顯示PBL對認知學習能力有所提升;(二)PBL對護專生體育自我導向能力之「喜愛學習」、「學習動機」、「創造學習」以及「總量表」達顯著效果。從學習歷程的改變來看,本研究學生在SDL呈現「已具有參與感」的階段表現;(三)PBL對護專生社會問題解決量表之「負向問題定向」、「衝動/粗心風格」、「逃避風格」以及「總量表」有顯著的效果。另外從質性資料中亦發現,當個體要達到問題解決的過程,也會先透過自我導向學習歷程的改善,才達到問題解決能力的增進;(四)實驗組各組學生身體活動量的趨勢表現與各組健康體適能認知能力後測表現呈現相同發展趨勢,表示學生於此模式下已逐漸內化與行為有關的認知能力。根據研究結果發現,針對PBL理論與教學實務以及未來研究提供建議。Item 生活型態和健身運動介入對成年人身體活動行為、認知及體適能之影響(2012) 李麗晶; Li-Ching Lee本研究旨在探討生活型態和健身運動介入對成年人身體活動行為、認知及體適能之影響。採準實驗設計,60位年齡介於30-60歲之成年人(40.2 ± 1.0歲),分別在生活型態組、健身運動組及控制組,密集介入三個月,並持續追蹤至第九個月。於研究開始、介入後及後續追蹤分別給予相同之身體活動行為、認知及體適能等測量。經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共變數分析及魏氏符號等級統計分析,結果發現:(一)生活型態組及健身運動組的身體活動量介入效果顯著優於控制組,該兩組的行為改變階段亦達顯著進步;(二)健身運動組的心肺適能介入效果顯著優於生活型態組及控制組;(三)生活型態組及健身運動組的身體活動量後續追蹤效果同樣的顯著優於控制組,而在行為改變階段部分,僅生活型態組達顯著進步;而自我效能及決策平衡之後續追蹤效果顯著優於健身運動組及控制組;(四)生活型態組的肌肉適能在後續追蹤效果顯著優於健身運動組及控制組。本研究結論是:對成年人而言,(一)生活型態和健身運動介入,對身體活動量及行為改變階段有提升效果;(二)健身運動介入對心肺適能有提升效果;(三)生活型態及健身運動介入對身體活動量、行為改變階段於後續追蹤有提升效果;而運動自我效能及決策平衡僅於生活型態組有提升效果;與(四)生活型態介入對肌肉適能於後續追蹤有提升效果。Item 以事件關聯電位探討運動類型在老年人執行功能表現之差異(2013) 陳冠甫; Chen, Kuan- fu過去探討身體活動與認知功能有關研究,運動處方主要針對強度、持續時間、次數,然而較少探討運動類型與認知功能之關係。從過去研究發現在豐富環境活動的老鼠,大腦的神經突觸增長且密度增加的現象,因此開放性運動相較閉鎖性運動是否有助於老年人的認知功能效果更佳。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不同運動類型的老年人在Flanker作業的N2、P3潛伏時間、振幅之差異。方法:參與者分為從事開放組20位、閉鎖組20位、無運動組20位,每組必須接受測量Flanker作業,統計以三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 (3組別×2情境×3電極)。結果:開放組與閉鎖組相較無運動組有較快的反應時間及較大的N2振幅。結論:開放組與閉鎖組相較無運動組有較快的訊息處理速度,使的反應時間較佳。不論運動類型皆有助於改善反應抑制的處理能力。Item 身體活動量對老年人白血球數目及淋巴細胞亞群之影響(2011) 洪紹倫; HUNG SHAO-LUN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身體活動量的老年人體內周邊血球數量及比例,淋巴細胞亞群比例是否有其差異性。方法:27位健康老年人(男性10位,平均年齡67.10 ± 2.64歲;女性17位,平均年齡68.82 ± 3.47歲),依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表(PASE)將全體受試者分為高身體活動量、中身體活動量及低身體活動量三組,比較周邊血液中血球的數量及比例,淋巴細胞亞群CD3+、CD3+CD4+、CD3+CD8+、CD3-CD19+、CD3-CD16+CD56+、CD4+CD45RA+、CD4+CD45RO+、CD8+CD45RA+、CD8+CD45RO+的比例及CD4+/CD8+的比值之差異性,所得數據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進行分析。結果:發現高身體活動量組有顯著較高的淋巴球比例及單核球的比例(p< .05),而嗜中性球的數量及比例則顯著較低(p< .05)。而在淋巴細胞亞群部分,在中身體活量組與高身體動量組中,CD3+CD8+、CD3-CD19+、CD3-CD16+CD56+、CD4+CD45RA+、CD8+CD45RA+有升高趨勢,而CD3+、CD3+CD4+、CD4+/CD8+ratio值、CD4+CD45RO+、CD8+CD45RO+有下降趨勢,且中等身體活動量組的老人較其他兩組有較高的CD3-CD19+、CD3-CD16+CD56+、CD4+CD45RA+的比例及較低的CD3+比例(p< .05),表示身體活動量過高時會對老年人體內的產生免疫抑制現象,因此適度的身體活動可能較可以減緩免疫的老化現象。Item 以主客觀方式探討不同體型大學女生身體活動量、活動類型與坐式行為之差異(2009) 陳玫秀; Mei-Shiou Chen目的:本研究旨在以主、客觀方式探討不同體型大學女生在身體活動量與活動類型之差異,並考驗主客觀身體活動測量法之相關。方法:本研究招募26位大學女生,依身體質量指數 (body mass index, BMI) 分成13位標準組 (18.5≦BMI< 24) 及13位過重組 (BMI ≧ 24),採用智慧能量消耗和日常生活活動紀錄器 (Intelligent Device for Energy Expenditure and Activity, IDEEA) 監測平日與假日之身體活動量,並在隔日以三日身體活動回憶量表記錄前一日之身體活動。以獨立樣本t-test考驗兩組受試者在主客觀身體活動量、活動類型與坐式行為之差異,並以皮爾遜積差相關法考驗主客觀身體活動測量法之相關。結果:標準組於主觀問卷之平日與總身體活動量顯著高於過重組(p < .05),而在客觀身體活動量部分,標準組在平日、假日和總身體活動量皆顯著高於過重組 (p < .05);兩組於平日上下樓梯之活動類型比例達顯著差異 (p < .05),包含坐、躺、倚靠三種活動類型之坐式行為並無顯著差異 (p > .05),且兩組在坐式行為之百分比均佔80 % 以上;標準組和過重組之主、客觀身體活動測量法均呈正相關 (p < .05),過重組在主、客觀身體活動量間達顯著差異 (p < .05),不論平、假日在主觀問卷部分皆有高估身體活動量之情形。結論:體型標準大學女生在身體活動量與平日上下樓梯之活動類型比例皆顯著高於過重組。Item 兒童自我調整的發展與身體活動效應:動作模仿的表現與學習(2008) 吳國誠; Wu Kuo Cheng本研究探討發展階段與高低身體活動量兒童在動作模仿中,動作表現、學習與自我調整策略的差異。以立意取樣選取9歲與12歲組共122名學童依身體活動量分為高、低身體活動量組,各取12名合計48名,進行模仿手語工作,模仿過程全程錄影,並於24小時後進行保留測驗,並以系統觀察法因素分析手段分析影片資料。高、低身體活動量兒童在手語動作能力、自我調整策略及動作能力保留測驗上分別以2 (年齡) × 2 (身體活動) 單變項變異數分析 (ANOVA)、2 (年齡) × 2 (身體活動)多變項變異數分析 (MANOVA),及獨立樣本t考驗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一) 12歲者在手語動作表現 ( p< .05, η2 = .15) 及保留測驗 ( p < .05, η2 = .13) 上顯著高於9歲者,(二) 高身體活動量者在手語動作表現 ( p < .05, η2 = .09) 及保留測驗 ( p < .05, η2 = .02) 上顯著高於低身體活動量者,(三) 在低身體活動量中9歲的自我調整組合策略顯著高於12歲組 (Wilk’s λ = .72, p < .05) ; 在12歲組中高身體活動量者的自我調整組合策略顯著高於低身體活動量者 (Wilk’s λ = .61, p < .05),(四)9歲組兒童在觀察階段中自我調整策略顯著高於12歲組兒童 (Wilk’s λ = .61, p < .05,η2 = .15); 高身體活動量者在觀察階段中自我調整策略顯著高於低身體活動量者 (Wilk’s λ = .67, p < .05,η2 = .32),與(五)發展階段與身體活動量在非觀察階段的自我調整無顯著差異。結論為 (一) 自我調整策略受發展與身體活動影響,(二) 12歲組兒童在模仿手語工作上有較佳的動作表現,(三) 12歲組兒童在模仿手語工作上有較佳的動作學習,(四)高身體活動量兒童在模仿手語工作上有較佳的動作表現,與(五) 高低身體活動量兒童在模仿手語工作的動作學習上沒有差異。Item 不同身體活動量老年女性體適能與心智功能之比較研究(2010) 歐恬維; OU TIAN WEI目的: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方法,比較不同身體活動量老年女性體適能與心智功能之差異。方法:本研究共招募60位年齡65~75歲健康且活動能力與心智功能無障礙的老年女性,依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表 (physical activity scale for the elderly, PASE) 得分,分成低身體活動量(≦84.71分)、中身體活動量(84.72~125.68分)及高身體活動量(>125.68分)等三組,每組各20人。所有受試者皆進行體適能、簡易老年憂鬱量表與曾氏工作記憶量表檢測。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相關考驗,顯著水準設為p< .05。結果:(1)高身體活動量老年女性,其敏捷/動態平衡與心肺適能表現,顯著優於低身體活動量組 (p< .05) ;(2)不同身體活動量組的憂鬱傾向與工作記憶力皆無顯著之差異;(3)老年女性身體活動量與下肢柔軟度、敏捷/動態平衡、上肢肌力與心肺適能表現呈顯著正相關 (p< .05) ;(4)老年女性憂鬱傾向與功能性體適能相關參數間無顯著相關;(5)老年女性工作記憶力與肩膀柔軟度、下肢肌力及心肺適能呈顯著正相關 (p< .05) 。結論:本研究結果顯示,高身體活動量老年女性顯著擁有較佳的敏捷/動態平衡與心肺適能;雖然不同身體活動量老年女性之憂鬱傾向與工作記憶力皆無顯著差異,但高身體活動量者在憂鬱傾向與工作記憶表現有較佳之趨勢。Item 地板滾球課程對輕度智能障礙兒童口語溝通與身體活動能力影響之個案研究(2008) 陳慧如; Hui-Ju Chen地板滾球課程對輕度智能障礙兒童口語溝通與身體活動能力影響之個案研究 日期:2008年1月 研 究 生:陳慧如 指導教授:闕月清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地板滾球課程之介入,對輕度智能障礙兒童之口語溝通與身體活動能力影響。研究參與對象為就讀國小六年級普通班之一位輕度智能障礙兒童,研究方法採個案實驗研究法,自變項為地板滾球課程,依變項為口語溝通能力及身體活動能力;量化的研究工具有文蘭適應行為量表、修正式文蘭適應行為類目觀察表,本研究實施十週地板滾球課程介入實驗教學,教學情境為一對一個別教學,並針對參與研究者進行觀察,將量化資料以簡易線形圖分析、視覺分析。質性的研究工具有研究者日誌、參與觀察者日誌、訪談資料及相關文件,以持續比較法及三角檢測法進行分析,加以歸納整理。本研究結果如下:(一)地板滾球課程能增進輕度智能障礙兒童之口語溝通能力;(二)地板滾球課程能增進輕度智能障礙兒童之身體活動能力;(三)地板滾球課程受到正面的肯定,導師、體育教師、特教老師、家長、智能障礙學童及其同儕,對地板滾球課程均持肯定認同的看法。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供體育教師、師資培育單位及未來研究參考之用。 關鍵詞:地板滾球、智能障礙兒童、口語溝通、身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