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Wang, Li-Ting"
Now showing 1 - 4 of 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臺北市高齡者身體活動與看電視對過重肥胖關係之研究(2017) 王立亭; Wang, Li-Ting摘要 背景:許多研究已經證實身體活動量不充足會提升過重肥胖之機率。近年來看電視已經成為許多高齡者主要的久坐行為進而造成過重肥胖問題,但鮮少研究同時探討休閒時間身體活動與看電視對於高齡者過重肥胖之關係。因此,本研究試圖進行高齡者大樣本資料蒐集,探討高齡者休閒時間身體活動、看電視與過重肥胖之關聯性。方法: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採用2015年居住於臺北市12個行政區,年齡65歲以上高齡者,共1068份有效樣本。採用電腦輔助電話訪談,蒐集高齡者在休閒時間身體活動(LTPA)、看電視(TV)與社會人口背景(性別、年齡、教育程度)、BMI等資料;使用描述性統計、二元邏輯斯迴歸;在合併分析時,將自變項分成兩組(LTPA[充足≥150分鐘/不充足<150分鐘]、TV[高≥2小時/低<2小時])進行合併分析,並計算出勝算比 (odd ratios, OR) 及95%信賴區間 (confidence interval, CI)。結果:社會人口因素分析結果,年齡大於75歲、休閒時間身體活動低於150分鐘、男性、看電視大於 2小時等,都有較高風險機率成為過重肥胖。合併分析結果,75歲以上的高齡者,若休閒時間身體活動低於150分鐘且每天看電視時間超過2小時者,有較高風險機率達到過重肥胖 (OR 2.23; CI, 1.06-4.66);其次是男性在休閒時間身體活動低於150分鐘但每天看電視時間低於2小時者,則會有較低風險達到過重肥胖 (OR 0.28; CI, 0.09-0.84)。結論:基於上述結果,本研究發現75歲以上高齡者、男性高齡者,於休閒時間身體活動與看電視時間,都可能為罹患過重肥胖的風險因子族群。因此未來研究及健康施政策略應該考慮推動高齡者休閒時間身體活動之外,更應減少看電視時間,特別是在男性及年紀較大的高齡者。 關鍵詞:老人、身體活動、久坐行為、BMI、臺北市Item 虛擬實境運動介入對社區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與生活品質之影響(2021) 王立亭; Wang, Li-Ting背景:虛擬實境 (VR) 被應用在休閒與娛樂的用途。其對於高齡者生、心理健康狀態具有積極改善與維持效益已被研究發現。然而,少有研究設計相關量表,評估高齡者參與時的接受度和使用情形。方法:研究一,參考科技接受模型編製高齡者虛擬螢幕運動參與評估量表,研究對象為具有螢幕使用經驗高齡者 (年齡 ≥ 65歲);依序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題目鑑別度與內部一致性,確認問卷結構;及使用驗證性因素分析確認因素效度。研究二,高齡者 (平均年齡72.16 ± 4.9歲) 隨機被分配至實驗組 (n = 48) 或對照組 (n = 50) 瞭解虛擬實境運動介入對功能性體適能及生品質之情形。實驗組每週2次,每次約75-90分鐘,共12週VR運動,對照組無進行介入。功能性體適能和生活品質評估,使用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測驗、臺灣版世界衛生組織老人生活品質問卷,參與者於第1週進行前測、第13週進行後測、第24週進行保留測。並採用整體參與者前測功能性體適能成績預測生活品質之關係。結果:研究一,探索性因素分析萃取出五個因素 (外部變數、認知有用與認知易用、使用者態度、行為意圖、實際使用行為) 總解釋變異量66.68%。驗證因素分析修正後共14題,構念效度介於 .19至 .67之間,模型具有良好適配度。研究二,虛擬運動介入後,顯著提升上肢柔軟度、下肢柔軟度、上肢肌力、心肺適能及平衡能力;生活品質構面在感官能力、自主性、社交參與/隔離、感受與經歷死亡以及生活品質總分優於前測。保留測方面,實驗組功能性體適能在下肢柔軟度、上肢肌力、心肺適能及平衡能力仍有維持效果;生活品質皆未發現維持效益。此外,參與者功能性體適能表現與生活品質無線性關係。結論:本研究量表具備初步信效度,可供相關研究使用 (研究一)。虛擬實境運動介入提供了促進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及生活品質重要的結果,未來研究可採用不同VR工具、族群進行更有效的介入 (研究二)。Item 轉錄因子SPZ1透過BRAF促進肝癌中的腫瘤生長(2023) 林佳霓; Lin, Jia-Ni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也是世界上最常見的癌症死亡原因,其預後差且復發率高。然而,目前對於肝腫瘤形成的詳細機制尚不清楚。轉錄因子Spermatogenic leucine zipper 1(SPZ1)是一種致癌基因,在精子發生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包括細胞生長和分化。先前的研究已發現SPZ1受到上游RAS-MAPK訊息傳遞路徑調控,從而導致癌細胞增生和腫瘤形成。然而,對於SPZ1如何調控下游基因的機制尚不清楚。BRAF為一種致癌基因,透過MAPK訊息傳遞路徑調控癌細胞生長、增生和存活。因此,我們提出SPZ1可能透過BRAF來調控腫瘤生長的假設。我們首先檢測197位肝癌患者的腫瘤與非腫瘤檢體中SPZ1及BRAF表現,結果發現在腫瘤組織中SPZ1與BRAF均有高度表現。另外,我們比較了SPZ1與BRAF表現在肝癌患者中臨床病理特徵的相關性,並進行存活分析,發現高度表現SPZ1與BRAF對於病人的預後較差。此外,我們觀察到SPZ1與BRAF mRNA表現呈中度正相關。為了確認SPZ1是否為BRAF的目標基因,我們利用shRNA在Huh7和SK-Hep1中抑制了SPZ1的表現。結果顯示,當抑制SPZ1表現時,BRAF蛋白質表現也隨之減少。接著,我們將不同片段的BRAF promoter接合上含有Luciferase gene的pGL4質體,並與含有SPZ1的質體共轉染到肝癌細胞株中。透過冷光素酶檢測法,我們發現SPZ1可能與BRAF promoter 的-200到-61位置處結合。最後,我們進一步研究了過度表達SPZ1和SPZ1/shBRAF對肝癌細胞生長的影響。結果顯示,SPZ1可能透過BRAF來調控細胞生長。綜上所述,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在肝癌發展中,SPZ1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能透過BRAF來促進細胞增生。未來的研究將繼續探索SPZ1/BRAF訊息傳遞路徑在肝癌細胞發展中的功能。Item 青少年的同居態度與婚姻期待之研究(2012) 王莉婷; Wang, Li-Ting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的個人及家庭背景變項、同居態度與婚姻期待三者之關係。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針對全臺高中(職)一至三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1300份。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青少年對同居呈現中立之態度。就同居態度的各面向來看,青少年對「以同居作為試婚」之認同程度較高,對於「以同居取代婚姻」認同程度最低。 二、男性、高職學生、無宗教信仰、每月可支配零用錢達1001元以上、有異性交往經驗、父母婚姻狀況為喪偶、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較不和諧、低家庭社經地位者,對於同居的認同程度較高。 三、約六成青少年將來想要結婚,相較之下,男性、高中學生、有宗教信仰、每月可支配零用錢達2001元以上、有異性交往經驗、父母離婚、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和諧者,對進入婚姻的期待較高。 四、青少年對同居的態度影響其進入婚姻的期待,並且同居態度之不同面向影響程度有別。男性、每月可支配零用錢達2001元以上、有異性交往經驗者,認同「以同居試婚」程度越高,則婚姻期待越高;男性、有異性交往經驗者,越認同「同居可使兩人的關係更親密」,越期待進入婚姻。另一方面,高中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和諧者,愈不認同「以同居取代婚姻」,愈期待進入結婚。